2007/06/09

[飛行]APQ飛什麼

發霉了,雨季來了,這裡也發霉了。沒想到一下子就到了六月,不過這幾個月過得真是充實,三月飛APQ模擬機,四月準備系統口試,五月飛transition模擬機。來補一下進度,先記錄一下APQ的內容,有空再來寫transition都在幹嘛。(不曉得又是何年何月...)

APQ分成三個階段(phase),每個Phase都有不同的內容與訓練的目標。Phase1的飛行,飛的雖然是大飛機,但都是我們一邊手飛、一邊用腦袋計畫要把飛機帶到哪去。沒有接上自動駕駛(auto-pilot,簡稱AP)和自動油門(auto-thurst,簡稱A/THR),也沒有電腦幫忙計算與導引。高度、速度、航向、油門都是由我們自己來控制。儀器離場、儀器進場、目視進場是每次都會飛到的,另外還有失速改正、小轉彎(steep turn)、重飛、起飛後引擎失效等。

這個階段主要是練習飛行的手感,以及對儀器的掃視速度(instrument scanning)。Airbus從A320開始,飛行操控系統都是使用線傳控制(fly by wire)。傳統飛機的操縱桿,是經由機械裝置、液壓管路裝置,直接連到飛行操縱面上(副翼、升降舵、方向舵)。但飛fly by wire的飛機,飛行員移動操縱桿時,是送出電子訊號到飛行控制電腦(Flight Control Computer,FCC),FCC分析解譯過訊號後,再送訊號給操縱面的致動器(actuator),進而帶動操縱面。所以飛fly by wire的飛機幾乎不需要出力,飛行時的input反而要很纖細,如果老是手癢去動操縱桿,FCC偵測到訊號,一直去改變操縱面,飛機就不容易穩定下來。

330的主要飛行顯示器(Primary Flight Display,PFD)上整合了飛行的六大主要儀表,姿態儀、高度計、空速表、航向儀、垂直速度表、傾角計,統統顯示在一個LCD螢幕上。讓儀器掃視變得方便許多,眼睛不用動來動去注意六個儀表。但任何時候飛行時對PFD的掃視還是不可或缺,而在沒有自動系統的輔助的情況下,對PFD上各項讀數的掃視頻率就更重要了。頻率高,就可以在偏差還不大的時候,用比較小的量去修正。掃視頻率低,或是太專注在某些讀數上,就有可能抓龜走鱉。例如,忙著修正速度卻忽略航向,等到修正完航向的偏差,卻又沒攔到下滑道的信號。

另外,這個最初的階段,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建立穩定進場(stable approach)的概念。有好的進場,才有好的落地。

Phase2就要開始習慣利用飛行指引儀(Flight Director,簡稱FD)、飛行路徑向量(Flight Path Vector,簡稱FPV)跟自動駕駛,幫助減低自己的工作負荷。FD真的是個偉大的發明,只要模式(mode)設定正確,跟著FD飛,飛機就會乖乖飛到想要的狀態。但如果模式設定不正確,傻傻跟著FD飛,飛到撞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。FPV則是指引出飛機的路徑,告訴我們飛機現在是平飛、爬升、還是下降,還有飛機的航跡(track)。

這個階段還加入了一個課題,就是航機的下降計畫(descent planning)。出來飛的,遲早都要降落的,但什麼時候從三萬英呎開始下降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。飛機在高空飛行比在低空飛行省油,所以最理想的下降,是從巡航高度,油門一路保持怠速(idle)往下飄,不拉減速板(speedbrake),外型一一放出來後油門才補上去準備落地。但每天的天氣狀況不同,各地航管帶飛機進場的習慣也不同,例如空中尾風大一點、或是航管習慣帶飛機走捷徑(shortcut)時就可以早點下降,以避免高度過高、速度過快進不了場。像是頭風大一點時就可以晚點下降,避免早早下到航管指定的高度改平飛,反而耗油。

另外,這個階段也練習了一些特殊狀況,像是放棄起飛、空中防撞警告、近地警報、風切遭遇、高空艙壓失效緊急下降等。這些狀況由於相當急迫,都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。也因此,這些狀況的處置程序是需要牢牢記在腦海裡的,

Phase3則是慢慢加重了飛行管理電腦(FMS)的使用比例。FMS是個功能相當強大的電腦,將飛行計畫等資料輸入FMS後,FMS就會算出抵達各點所需的時間、油耗、高度等,而進入導航模式(Nav mode)後,飛機就會根據飛行計畫飛行,甚至連下降的時機跟路徑也都幫我們算出來,我們只要確定輸入的資料正確,監督飛機模式的變化,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放完外型。FMS可以說是飛行的得力助手,但很重要的前提,就是對FMS功能的了解,而且也不能過度依賴FMS。對FMS不熟悉,或是過度依賴FMS,就有可能FMS設定錯誤而不自覺,然後被FMS牽著鼻子走。

Phase3飛完之後,我們大概就具備了一點點基本的「正常」飛行能力,可以在一切順遂(沒有任何系統失效、沒有不良天候)的情況下,盡量利用飛機上的各項設備,知道如何把這台大飛機飛上天空,然後再平安地落地。